|
|
|
|
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癫痫的形态学机制研究。1965年出生,解剖学教授,中国解剖学会理事,辽宁省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兼任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等6份专业杂志编委,大连市优秀发明家,中国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腾飞奖获得者,2004年被评为中国科普十大公众人物。正在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研究经费36万。主持完成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及省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近百篇;主编专著8部。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多项。在国内率先引进生物塑化技术,使我国成为继德、美之后第三个能够提供高性能生物塑化试剂的国家。被誉为“中国生物塑化技术第一人”,获国家发明专利等3项,在生物塑化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
 |
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胶质与疾病。1968年出生,博士,解剖学教授,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神经解剖学杂志》编委。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两项和多项省市级课题及葛兰素-史克公司横向联合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和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7.27;2009和2010年以主持人身份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
|
 |
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学习记忆机制的神经生物学研究。1956年出生,解剖学教授。1992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至1999年获英国wellcome Trust基金会资助,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做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学习记忆机制的神经生物研究,以行为学和细胞生物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并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紧密结合,研究学习记忆机制的结构基础。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二项,省教育厅项目二项,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近年来发表论文二十余篇,SCI收录三篇。主编教育部国家十五规划教材三部。 |
|
 |
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质人类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应用解剖学和分子肿瘤学研究。 1961年出生,教授,解剖学硕士,人类学博士,党支部书记,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体质人类学和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及应用解剖学和分子肿瘤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中日协作课题2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名,正在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联合培养博士生1名。兼任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解剖学分会委员。曾获大连市优秀教师,校“十佳良师益友”荣誉称号。 |
|
 |
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1975年出生,副教授。1999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英文班,留校于解剖教研室任教至今。2002年大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硕士学位;2009年大连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于日本独协医科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从事移植物免疫抗肿瘤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委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3篇。 |
于胜波 |
 |
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临床应用解剖学。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中国解剖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人体解剖学与数字解剖学分会委员。主要从事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目前主要研究内容是脊柱区的应用解剖学,尤其是肌硬膜桥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临床意义。主要研究技术平台包括大体解剖学技术、显微解剖学技术、P45塑化断层技术、硬组织薄片大片切割染色技术、显微组织学技术、电镜超微组织学技术、管道铸形技术和生物力学技术。以往研究成果曾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目前主持省级课题1项。近三年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 |
|
 |
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肿瘤化学治疗基础。1971年出生,副教授,1994年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毕业获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大连医科大学毕业获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2年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国立神经科学研究所进行相关研究。2006年被评选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目前主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发表SCI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编国家规划教材10余部。 |
|
 |
范凯,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抑郁症发生发展的病理分子机制。1973年出生,副教授。1996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1999年大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硕士学位;2006年大连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于日本国立生理学研究所研修。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和国家核心期刊论文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