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首页  |  站点地图  |  本站首页
 
浏览网站
本站位置: 病理学与法医学教研室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快速返回
发布时间:2018-04-27 14:24:47  本文被阅次数: 我要打印 字号:

研究方向

 

李连宏,男,医学博士、病理学与法医学双博导,二级教授,现任大连医科大学统战部部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辽宁省教学名师,大连市优秀教师,大连市优秀专家,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及省市多项专家,兼任《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等多个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乳腺癌干细胞发生机制及其靶向治疗,主编出版了国内首部《乳腺干细胞癌变与调控》专著,任辽宁省肿瘤干细胞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等5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收录30余篇,主编、副主编、参编《病理学》等教材30余部,获国家省部级教育成果奖20余项。

研究方向:乳腺癌干细胞发生机制及其靶向治疗

承担的国家级项目:(近5年)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miR-34a在乳腺癌干细胞自我更新过程中的调节机制 81272430 2013.1-2016.12 85万 主持人

 

 

 

张宏颖,女,1966年10月生。理学博士,大连医科大学病理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病理学与法医学教研室副主任。1993年起在大连医科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学教研室任教,教授病理学、医学形态学、组织细胞培养,系统整合课程《循环系统》。2007年6月至2013年9月兼任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形态学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主要从事肿瘤细胞系建立及肿瘤药物治疗机制研究。作为主要执行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主编学校系统整合教材1部;副主编高教出版社规划教材1部;编写人卫出版社、高教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规划教材4部;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材2部。主持省级教改课题3项,作为主持人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发表教改论文7篇。指导七年制学生在本科阶段发表论文6篇

研究方向:

肿瘤细胞系建立

肿瘤细胞膜磷脂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肿瘤药物治疗机制

承担的国家级项目:(近5年)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672126),2016.12.01-- 2020.12.31,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独立经费6万。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173101),2012.01.01-- 2015.12.31,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独立经费5万。

 

 

 

唐建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事病理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淋巴道转移相关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担任辽宁省肿瘤转移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肿瘤转移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学科、辽宁省高等教育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和辽宁省病理质控中心首席专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项,其他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十余项。获得辽宁省政府和国家教委等省部级以上奖项多项。在国内外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各类论文80余篇。主编、副主编卫生部等全国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著作十余部。

研究方向:

肿瘤淋巴道转移

承担的国家级项目:(近5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Annexin A7表达调控抑制小鼠肝癌细胞淋巴道转移的研究,2011年-2013年,主持人

 

 

 

孙雷 ,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法医学教研室。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教学成果三等奖等。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心血管病理与猝死研究,利用人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标本,对粥样斑块的形成、斑块的稳定、斑块破裂及相关因素、斑块破裂与ACS发生的关系等进行系列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也是该领域的重要课题。希望能通过研究发现冠状动脉进行性狭窄和斑块形成的原因,找出斑块破裂发生的主要原因如巨噬细胞的浸润、基质金属蛋白酶、PAPP-A等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细胞因子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核因子-kappaB对巨噬细胞浸润等的作用。

承担的国家级项目:

1TIMP-1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及组织特异性2TIMP-1siRNA延缓肾脏纤维化进展的研究 (30470805)(第三位)

3裸鼠乳腺癌干细胞与非干细胞亚群转移模型的构建和比较研究(30870968)(第四位)

人乳腺癌干细胞与乳腺癌淋巴道转移关系的研究(200801610001)(第四位)

4Osteoglysin在小鼠肝癌细胞淋巴结定植行为中的作用(20102105120002)(第三位)

 

 

 

1970年2月生,副教授,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硕士,法医学博士,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生导师,国家法医司法鉴定人。

1993年6月医学本科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并留校工作,2003年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并指导硕士研究生科研。1997年赴日本福冈病态研究所进行病理学诊断的学习与工作。2009年至2010年赴日本佐贺大学访问与工作。

工作的二十余年来,主要从事细胞病理学、组织病理学的临床诊断,法医病理学尸体解剖鉴定,以及《病理学》、《法医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曾参加《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和《法医学》等中、英文专业教材编写共计十余部。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1项,主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科研项目共计十余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排名前6位),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教学改革项目3项,并参加自2012级开始的教改实验班《疾病机制与治疗》课程《病理学》部分及《泌尿系统疾病》的教改教学。

研究方向:

主要致力于肿瘤干细胞、上皮间叶转化以及肿瘤异质性等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并关注恶性肿瘤的临床预防与治疗。

 

 

 

黄玉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在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任教。曾留学日本京都大学,先主要从事肿瘤淋巴道转移的研究工作。参与和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及省级教育厅科研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发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十余篇。副主编与参编教材4部。参编论著1部。

研究方向:

探讨肿瘤淋巴道转移的相关机制。

承担的国家级项目:(近5年)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ANXA7基因表达调控抑制小鼠肝癌细胞淋巴道转移的研究”2010 -2013,排名2。

2、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课题“膜联蛋白A7亚细胞定位和亚型变化对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影响”2010-至今,项目负责人

3、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ANXA7 调控四种肿瘤转移相关蛋白含量、定位、亚型及相互作用的研究”2013-2016,项目负责人

4、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Ech1在小鼠肝癌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人肝癌/胃癌中的定位表达情况”2012 -2015排名3

 

 

 

侯力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自1994年起一直从事病理学教学和肿瘤病理学科研工作,2000年至2003年在大连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攻读博士,200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相关基因的筛选和鉴定。2004年10月至2009年3月在日本国立佐贺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留学并进行科学研究,主要从事血管新生抑制剂对肿瘤生长和转移抑制作用的研究。2009年4月回到大连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工作,继续从事肿瘤淋巴道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参加 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参编教材3部。

研究方向:

肿瘤病理学

承担的国家级项目:(近5年)

1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淋巴道转移示踪模型的建立及其转移机制研究, 2013.1-2015.12,3.5万,主持人

2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Osteoglycin在小鼠肝癌细胞淋巴结定植行为中的作用,项目编号20102105120002, 2011.1-2013.12,3.6万,主持人

编辑:王佳 最后更新:

 

辽宁大连旅顺南路西段9号 116044
办公地址:基础医学院楼二楼西侧
Tel : 86-411-86110282/3

CopyRight © Since 2011,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NetworkCenter of DMU.

Total visits: